
手机断舍离
清晨指纹解锁的震动、睡前刷到凌晨的信息流、工作时不断弹出的通知红点……当这些场景成为生活常态,我才惊觉自己早已沦为手机的“囚徒”。每天耗费在手机上的时间令人乍舌,虽然不怎么刷视频打游戏,但还是对注意力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当我觉察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很是恐慌。
看到这本《手机断舍离》的时候,就马不停蹄开始读了,凯瑟琳・普赖斯的《手机断舍离》像一把锋利的刀,剖开了现代人与手机之间病态的共生关系,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不仅会让我们效率低下,还会影响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让人精神疲惫。
作为一本轻科普的书,它谈不上有趣,信息密度也比较低,不过依然值得一看。书中提出了一个比较直接的概念——“在智能手机面前,我们的注意力即商品”。智能手机的设计之初就是为了占据我们更多的注意力,晨跑时没开运动APP,脚步竟不知该迈多大;排队时收起手机,指尖在裤袋里蜷成空拳。这也是手机上五花八门的免费APP得以生存的原因,我们以为手机是商品,但当我们使用手机时,我们才是商品(俗称“韭菜”)。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对手机成瘾机制的深度解构。作者揭示,那些让我们欲罢不能的滑动、点赞、刷新,本质上是科技公司精心设计的“行为陷阱”——利用了人类对确定性奖励的本能渴求,无限滚动的信息流精准击中了我们对未知的好奇,而社交软件的点赞数更是巧妙操控着归属感需求。
作者提出的“数字排毒 30 天计划”,从确认自己的需求和实际在手机app上所花费的时间开始。书中“设置手机使用边界”的建议尤其实用:将社交媒体图标移入文件夹、关闭所有非必要通知、睡前把手机放在卧室外,再到“停下来,深呼吸,专注当下”的刻意练习。这本书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引导着我们如何“无痛”戒掉手机。
最意外的收获,是重新找回“空白时间”的价值。排队时不再刷短视频,而是观察路人的表情;通勤时放下耳机,任由思绪漫无目的地飘荡;没有推送干扰的阅读,文字会在眼底生长出立体的褶皱;和朋友围坐时不拍食物,笑声里便少了滤镜的隔膜;晾衣绳上飘动的衣服影子,比朋友圈的九宫格更生动;厨房飘来的饭菜焦香,比短视频的bgm更治愈。这些曾被视为“浪费”的时刻,反而滋生出久违的创造力。那些放空时冒出来的写作灵感,比盯着屏幕时多出十倍不止。正如书中所说:“手机偷走的不是时间,而是时间里的可能性。”
书中给出的这些手机断舍离方法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不过,如果爱好就是玩手机,就像有人把时间花在钓鱼上、有人花在搓麻将上、有人花在看书上,没有孰高孰低,但是适度就好,不违背公序良俗,对得起天地良心。与其照搬照抄书中建议,最后因为无法严格执行而心生焦虑自暴自弃,不如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式更好。
合上书本时,我的手机仍躺在桌角,但它不再是那个时刻待命的“主人”。这本书教会我的,从来不是彻底抛弃科技,而是建立一种清醒的共生关系——既不拒绝手机带来的便利,也不纵容它侵蚀生活的质感。当手指不再条件反射般滑向屏幕,当目光能在书页上停留超过十分钟,我终于懂得:真正的自由,是始于对“不必要”的勇敢割舍。
关键字: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