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产品管理
  • 新闻资讯
  • 介绍内容
  • 企业网点
  • 常见问题
  • 企业视频
  • 企业图册
图片名称

用青春丈量祖国山河的"地下侦探"


作者:

王凯飞

来源:

物探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7-15

分类:

访问量:

 在荒无人烟的深山,在烈日炙烤的矿区,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地下侦探"——每日背负十几斤物探设备日行数万步,用科技之耳倾听大地心跳;常年扎根野外一线,用坚守诠释地质人的使命担当。今天,让我们走近第三地质勘查院物探中心薛凡,聆听这位90后共产党员的物探人生。

 薛凡,男,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毕业于桂林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物探工程师,2021年9月参加工作,现为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物探中心项目经理。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坚守在野外最前线,他以精湛的技术、严谨的作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矿井安全生产、技术创新和新一轮地质找矿战略突破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先后荣获第三地质勘查院“2024年度先进个人”、“2024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2024年度中冶三局“十大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获2024年山西省地球物理勘查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

 从校园到野外:用技术丈量祖国山河

 2021年的研究生毕业季,刚走出校门的薛凡怀揣地质报国的理想,毅然向中冶三局第三地质勘查院递交了三方协议。入职报道的第二天,还没来得及收拾工位和认识办公室的同事,就收到领导安排的野外任务,前往内蒙古丰镇市参与物探项目生产。简单收拾行装后,就跟随部门人员奔赴内蒙古山区。刚到项目部,他发现学校学的只是专业理论知识,上手实操还是得从头现学,他立足实际,不懂就问,边学边干,放线测点都需要走直线看地形,每天和队友肩背仪器臂挂线圈,步数至少在两万步以上,在沟壑纵横的山峦之间往来穿梭,炎炎烈日下,工作服被汗水反复浸透,结出盐霜。傍晚回到项目驻地,简单洗漱后,就赶紧打开电脑整理起当日的测量数据,对观测的原始数据逐线逐点认真核对后整理成文档汇总至项目经理处存盘,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效率,获得项目组同事的一致好评。

 从一线技术员成长到项目经理

 作为一名物探技术工作者,他热爱这份事业,也愿意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不怕苦不怕累,始终把吃苦耐劳的精神作为本职工作的风向标。从最简单的工作做起,点点滴滴积累,逐步成长,先后担任多个物探项目的项目负责、技术负责,并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面对新知识、新技术,主动结合总局能力建设配发Atlas节点地震仪、广域电磁仪等新仪器的契机,积极将工作实际与新仪器新方法应用结合。多次参与仪器厂家技术指导及现场培训,成功将微动面波(线性、台阵)勘探、广域电磁法应用到实际项目生产工作中。

 2023年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加强物探新技术方法找矿实践,参与完成《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达斯呼都格铜多金属矿普查物探勘查》、《中条山地区安山岩等覆盖区深部找矿方法与研究》等金属矿勘查项目,将广域电磁法及微动台阵测深应用到项目中,检验了技术与装备的有效性、可靠性、稳定性以及抗干扰能力等性能。面对广域电磁法、微动台阵测深在金属矿勘查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新方法的施工注意事项及探索深部找矿方法组合方案,为支撑找矿实现重要突破发挥专业优势。

 担任项目经理两年来,薛凡带领物探工作小组扎根野外一线,统筹项目野外施工的同时,做好项目安全管理工作,定期按要求开展安全例会及安全培训活动,提高职工野外生产安全风险意识,保障项目人员人身及财产安全,做到了项目安全生产全年“零”事故。

 舍小家踏遍青山,为事业书写忠诚

 物探工作注定与孤独相伴。作为物探工程师,薛凡每年有200多天辗转于各个野外作业区,崇山峻岭是他的办公室,破旧板房是他的临时住所。手机备忘录上标记着父母的生日,却总在视频通话里说“下次放假一定回家”。他深知对家人的亏欠,却始终将工作放在首位。

 在矿区勘探现场,薛凡同志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项目团队克服山区陡峭、气候恶劣等困难,每日攀爬山脊开展测线布设工作。夜间,他仍坚持在临时项目住所内进行数据整理工作,常常工作至凌晨。通过科学组织、精准施策,项目团队多次保质保量完成野外原始数据采集工作,为后续地质钻探工作争取了宝贵时间,充分展现了地质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