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望岳》到《登高》,繁华转身之后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改年号先天。同年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可谓大唐盛世的同龄人。杜甫名门出生,家中世代为官,因此,杜甫少年时代过着富足、衣食无忧的生活,。他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听过李龟年唱歌,欣赏过吴道子的画作……此时的他很调皮,写下了“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但是他也很天才,写下了“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可以说,人生的前二十三年,有钱有闲的杜甫过得很是逍遥自在,少年时候的杜甫心在自我。
公元736年,24岁的杜甫来到洛阳,参加人生的第一次进士考试,不幸名落孙山。于是再次收拾行装,“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就这样他来到了泰山,遥望雄伟的泰山,写下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时他胸中热血沸腾,生在盛世,自然是要大展拳脚,青史留名,博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定要登上那绝顶,览尽面前渺小的众山。他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年轻人的朝气,充满了浪漫与激情。
公元741年,杜甫父亲去世,所以从这一年开始,杜甫的人生迎来了第一次转折点,开始走下坡路。
公元744年,“诗仙”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杜甫于河南游玩、高适也处于河南商丘。之下,三人见于洛阳。于是43岁的李白出钱,40岁的高适做导游,32岁的小迷弟杜甫当捧哏,河南和山东都留下了他们浪漫的身影。三个人,一路寻仙人,采仙草,炼仙丹。成天“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可谓豪气冲天。算是度过了一段暂时忘记烦恼的欢乐时光。
公元747年,35岁的杜甫抱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自信,参加了他的第二次考试,可惜权相李林甫为了表示“野无遗贤”,将所有参加考试的考生全部淘汰。由于家境的衰落,杜甫只能“卖药都市,寄食友朋”。期间还要奔走朱门,干谒权贵。用他自己的描述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因此他也开始看到真实的社会,于是感慨“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而他作为一个儒冠,在长安卑微的活着,中年时候的杜甫心系家族。
公元755年,43岁的杜甫被朝廷便授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在回家看望妻子途中,目睹了人民的流离失所,达官贵人的花天酒地。他为天下苍生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平之声。随后“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盛世落幕,杜甫也开始逃亡。此时,他的诗即是史,他经历的史即是诗。那些年,他沮丧过,重回长安,悲痛着满眼的国破草深,花败鸟惊;那些年,他愤慨过,途经村镇,无奈着官吏强征劳役的一何怒,一何苦;那些年,他挣扎过,流落四川,想着效法贤相孔明的功盖三分,名成八阵;那些年,他期待过,身处茅屋,寄托着何时出现的千万广厦,大庇寒士;那些年,他欢喜过,安史将平,兴奋着漫卷诗书收拾行装,惊喜若狂。
公元767年九月九日,56岁的杜甫在夔州登高,此时的他多病复发,已是风烛残年之状,理想难以实现,王朝飘摇,局势不见好转。于是在秋天登高之日多种感受一齐触发,铸就了有着浑厚苍凉底蕴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在高山大江面前看见弱小猿猴与水鸟,杜甫反思自己的一生,思考唐王朝的盛衰,然而,就像他只有三年的生命,大唐已如风中残烛,无力回天。虽登上高台,心中的高台,却早已经土崩瓦解。迷茫的眼中,也不再是众山小,而是如自己即将生命终结的无边落木之萧条,如帝国分崩离析趋势的滚滚长江之一去不返。晚年时候的杜甫心忧天下。
杜甫本该和他的偶像李白一样成为大唐又一个璀璨的天才,他本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看尽天下的繁华;可当历史的尘埃的落在他的身上,目睹繁华转身之后的血腥与黑暗,诗人杜甫的悲伤开始超越个人的凄楚命运,覆盖到大唐惊变的芸芸众生,诗不再是闲情雅兴的抒发,它成了历史的记录。于是他自甘承担起记录这个时代沧桑巨变的责任,于是他用了最平凡的言语写出来最现实的景象,用最简单的鼓锤,擂响盛唐由盛到衰的声响。“车辚辚,马萧萧”,三吏三别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史诗;转眼鬓已星星,“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山河依旧,人不见踪,我一个人面对着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目光所及的灰蒙雾气中,在这看不到任何光亮的生活中,我只希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的力量很大,大到时隔近两千年还能震撼人心,他的力量也很小,劝不来高堂椅子上的那一位,没能拦下历史那冲向大唐的滚轮。生不逢时是杜子美,生的逢时的也是杜少陵,子美是盛唐的孩子,少陵是晚唐最底层的孤老,两个身份的共存才是杜甫,才是诗史的书写者杜甫。
关键字: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