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群地质人的山野长歌——狐姑山某铁矿项目纪实
在山西娄烦的层峦叠嶂之中,狐姑山默然矗立,它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变迁,也孕育着深埋地底的宝藏。一支冶金地质青年找矿突击队,正扎根在这里。他们用脚步丈量群山,用汗水浇灌信念,将青春与热情,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片沉默的土地,用行动践行着“提供资源保障,实现产业报国”的企业使命。
集结:来自五湖四海的“寻宝队”
项目部是一个奇妙的组合,汇聚了天南地北的地质人。大区项目经理宁建国,他沉稳如山,项目图纸和野外路线都在他心中勾勒得清清楚楚。与他并肩的还有“总局岗位能手”支元栋,他是队里的“活地质图”,已近二十载的野外地质生涯,让他的脑海里都刻满了与群山戈壁对话的故事。还有常年奋战在野外一线的“老师傅”潘益裕,兢兢业业,无私奉献。
年轻的力量是团队的新鲜血液。来自遥远吉林延边的齐江禹,高高壮壮,带着东北黑土地的淳朴与坚韧,他的入职,给队伍增添了不少欢声笑语。而从贵州山区走出来的黎治鹏,则小巧玲珑,有着南方人特有的勤劳与灵动,对山野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再加上踏实勤劳的骨干成员刘洋、谢晓峰,这支老中青结合的“寻宝队”,便在狐姑山脚下吹响了勘探的号角。
征战:不畏寒暑的“山野行者”
地质工作者的日历上,没有四季分明,只有需要征服的天气。盛夏,烈日将岩石烤得滚烫,空气中的热浪扭曲了视线。他们背着沉重的样品、仪器,穿梭在密林与荆棘之中。汗水浸透的工装,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结出一层白色的盐霜。刘洋和谢晓峰的脸庞被晒得黝黑,一笑起来,牙齿显得更白。
寒露,吕梁山有一秒入冬的魔力,凛冽的风,透过工服直入身体。齐江禹这个东北汉子,虽然见识过严寒,却第一次在如此崎岖的山地里对抗低温,但他从不叫苦,只是憨憨一笑,搓搓手继续工作。而来自南方的黎治鹏,更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他用瘦瘦的身体抵挡寒冷,一丝不苟地记录着每一个数据,采集好每一件样品。
有幸,能加入这支突击队,并肩作战一个月,深切感悟,在这里,逢山开路具象化了,蜿蜒的山脉上搭起一条连接地质成果的血管。第一次跟随项目人员上山编录,我淑女的把着车门旁边的扶手,经验老道的司机小支提醒道,“你得牢牢抓住最上面那个扶手”。当时我还不以为然,但是在接下来的路途中,颠簸程度已然超乎想象。他们的路,是开天劈山,硬生生闯出来的“大陡坡”,一侧是高山,另一侧是悬崖峭壁,土坡面上被雨水冲刷出大沟壑,还有各种碎石,当皮卡车猛冲上去,瞬间89度的大斜角,看不到脚下的路,只感觉直戳云霄的既视感,现在回想都让人直冒冷汗。车辆到不了的地方,项目人员只能凭借经验在悬崖边踩出的险径穿行,暴雨过后,更加泥泞不堪,每一步都可能滑倒深陷其中,真切体会到什么叫做真正意义上的“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
坚守:项目驻地里的“诗与远方”
当夜幕降临,山野陷入沉寂,项目部小院却灯火通明。项目部人员对着铺满桌子的图纸和资料,激烈地讨论着,探讨地层深处铁矿的蛛丝马迹,在编录本上记录着,整理一天的地质成果,键盘上敲打着,构思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支元栋偶尔会拿出手机,看着一双儿女的照片出神,那是他疲惫时最有效的解乏药。他说:“我们干地质的,有愧于家人,但无愧于国家。”工作之余大家伙儿偶尔出来约一场篮球赛,酣畅淋漓过后,朝着家的方向,仰望星空,排解对家的思念...,这些平凡的瞬间,构成了他们地质生涯中不平凡的 “诗与远方”。
丰碑:大地深处的回响
这群常年守在野外的地质人,就像山里的树,扎根在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不畏风霜,不惧雨雪,只为把深埋地下的宝藏找出来,把青春和汗水,都洒在了这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上。他们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甚至有的腼腆内向,不善言辞,却用一双双穿破沾泥的鞋、一双双磨糙勤劳的手、一本本写满数据的记录本,把 “奉献、吃苦、忍耐、战斗” 的精神,刻进了狐姑山的每一寸土地,也谱成了一首悠长的山野赞歌。
他们是无数野外一线地质工作者的缩影,是这个时代最可爱、最可敬的冶金地质人!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