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产品管理
  • 新闻资讯
  • 介绍内容
  • 企业网点
  • 常见问题
  • 企业视频
  • 企业图册
图片名称

每个普通人都在书写自己的伟大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作者:

杨艳

来源:

综合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5-08-26

分类:

访问量:

翻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黄土高原的门。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没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书中满是双水村的土窑、黄原城的工地、大牙湾煤矿的巷道,满是孙少安、孙少平这些普通人在时代浪潮里的挣扎与坚守。他们的日子浸着汗水与苦涩,却也藏着对生活的热望、对理想的执着。读这本书时,总觉得那些人物就像身边的邻居、父辈,他们的故事不是遥远的虚构,而是无数平凡人人生的缩影——正是这份“接地气”的真实,让《平凡的世界》跨越数十年时光,依然能击中每个读者的内心,让我们在字里行间看见自己,读懂平凡人生里的力量与温度。

生活的底色亦是成长的磨刀石

《平凡的世界》从不回避苦难,反而将其作为普通人生活的 “底色”,细腻描摹出黄土高原上人们与苦难共生的日常。孙少安的人生开篇便浸满苦涩:身为家里的长子,他早早辍学扛起家庭重担,好不容易凑钱办砖厂,却因技术问题一朝赔光,看着妻子秀莲偷偷抹泪、父母愁白的头发,他在深夜的土窑里攥紧拳头,连抽烟的力气都快耗尽。孙少平同样难逃困境,高中时每天啃着黑面馍,在同学面前藏起饥饿的窘迫;后来到黄原揽工,睡在冰冷的窑洞里,双手被砖块磨得满是血泡,甚至差点在煤矿塌方中丧命。但路遥笔下的苦难从不是“卖惨”,而是让苦难成为“磨刀石”——少安在破产后没有沉沦,靠着村民的信任和自己的韧劲重新建厂,最终带领双水村脱贫;少平在苦难中始终没丢读书的习惯,从揽工汉到煤矿工人,他用精神世界的丰盈对抗物质的贫瘠。这种“与苦难周旋”的态度,让我明白:平凡人的伟大,从不是避开风雨,而是在风雨里长出抵御风雨的力量。

小人物的微光也能照亮时代的星河

全书最动人的力量,莫过于小人物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精神,他们像一颗颗微光,汇聚成照亮时代的星河。孙少安的奋斗是“扎根土地的坚守”,他不满足于守着几亩薄田过穷日子,顶着村里人的质疑办砖厂、修水库,即便经历破产、妻子患病的打击,依然想着“让村里人都过上好日子”,最终用实干改写了自己和家乡的命运。孙少平的奋斗则是“冲破局限的突围”,他不甘于像父辈一样困在双水村,带着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去黄原、去大牙湾煤矿,哪怕在煤矿里每天面对黑暗与危险,他依然坚持读书、写日记,在艰苦的劳动中保持着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还有田晓霞,作为记者,她不顾危险深入抗洪一线,用文字记录真相,最终为救人牺牲——这些人的奋斗无关“惊天动地”,却藏着最朴素的信念:“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正是这份奋斗,让平凡的世界有了滚烫温度。

在时代洪流里做最柔软的“锚”

《平凡的世界》不仅写奋斗,更写时代洪流里普通人的情感,这些情感像“锚”一样,让人们在动荡的生活里守住柔软与真诚。孙少安与秀莲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却藏在烟火气里:秀莲跟着少安吃糠咽菜,却总把白面馍留给丈夫;少安在秀莲患肺癌后,放下所有工作陪她治病,在她临终前握着她的手说“咱这辈子没亏过心”——这份“同甘共苦”的感情,是对婚姻最朴素的诠释。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则带着“精神共鸣”的浪漫,他们在黄原的图书馆相识,一个是揽工汉,一个是大学生,却因对书籍、对理想的热爱走到一起,晓霞给少平寄书,少平给晓霞讲工地的故事,他们的爱情无关身份差距,只关乎灵魂的契合。还有亲情,孙玉厚老汉一辈子老实巴交,却用沉默的付出支撑着整个家,少安、少平无论走多远,总记得父亲在村口眺望的身影。这些情感没有刻意煽情,却在细节里打动人心,让我懂得:平凡的生活或许没有波澜壮阔,但真挚的情感,永远是人们对抗苦难、拥抱生活的底气。

合上书页,孙少安在砖厂忙碌的身影、孙少平在煤矿灯下读书的侧影、田晓霞奔跑在抗洪一线的背影,依然清晰地留在脑海里。《平凡的世界》从来不是一本“成功学”,它没给小人物们安排童话般的结局——少安失去了秀莲,少平带着伤疤继续在煤矿坚守,生活依旧有解不完的难题。但正是这份“不完美”,让这本书更有力量:它告诉我们,平凡从不是平庸的代名词,每个在苦难中不屈、在奋斗中坚守、在情感中真诚的人,都是自己世界里的英雄。往后再面对生活的琐碎与困境时,想起这本书里的人和事,便会多一份勇气——就像黄土高原上的人们那样,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出热气腾腾的人生,这便是《平凡的世界》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