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本就同时需要月亮与六便士
周五下班回家的路可以说是最幸福的场景之一,连令人讨厌的冷冷的东北风都变得可爱了一点,平时略微有些堵车的龙城大街看起来也亲切极了,我甚至会在停一下车的间隙望着堵在辅路的一辆辆车漫无目的地思考他们的目的地。
回到家外卖刚好送到,正准备打开平板找一个下饭电影,微信突然接连跳出来很多消息,一边暗暗祈祷千万别是工作上的问题,一边还是无奈的解锁去确认,还好只是我们研究生的舍友群。
睡在我对面的姑娘好像在下班的地铁上,语音都带着喧闹的背景音,“每天都是工作工作工作,感觉已经好久没有出去旅行,我们是不是好久没聚过了”。
很快得到了另外一个舍友的回复“是好久没聚了,要不让晓娅赶紧办婚礼我们聚一下?我也不想上班,但想想银行卡的余额,辞职这个念头只能出现一秒”。
我拿起手机回复,目光不自觉的望向了书架,心里一边思索自己多久没拿起书,一边回复,“那是,除了小说,谁的生活不是一地鸡毛,经济不好的情况下连小说都不敢写爽文了”。群里又开始热闹起来,说工作,说生活,说压力,说积了很多灰的理想……
是啊,我已经走去书架把《月亮与六便士》拿了出来,一边自嘲这本书还真是相当符合我当下的心境,一边翻开扉页看到了自己当时写的一句美剧台词“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It sucks, you’re gonna love it.”人人都说最理想的状态是看透生活的真相后仍然选择热爱它,实际上普罗大众选择一边吐槽着生存,一边试图从偶尔的甜蜜中慰藉自己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萨默赛特·毛姆写于1919年的长篇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我认为他准确刻画了大部分人对生活和理想二者之间的纠结,引起古往今来众多共鸣才是它成为传世经典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故事中的主人公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突然迷恋上绘画,于是放弃了满地随手可得的“六便士”,几乎是自毁式地走火入魔般的去追寻心中的“月亮”,为此他经历了贫穷、疾病、不解……最终,他病逝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并与自己呕心沥血之作消逝于一场大火。
这本书我曾经读过很多次,可能思考问题的思路越来越全面,我甚至站在主人公妻子的角度去思考,觉得这特别不能理解,相当于一个善良可怜的人也被迫为他的梦想买单,甚至成为他人生中的背景板与过客,这实在不公;也不知道与主人公最终共度人生的土著女子怎样,文明世界与原始世界的碰撞过后也不知道她心中有没有种下一颗文明的种子……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也是最值得深思的点依旧是理想与现实的交错碰撞,我们内心最真实的选择是什么。文字作品是作家表达自己内心思想最重要的工具,分析下作品诞生的时间背景,作者毛姆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亲戚也没有给他很多的关爱,学习医学专业后选择弃医从文,但写作的路上一开始也很困难,甚至经历了残酷的一战,他需要生存,需要很多钱生存,需要很多钱给自己安全感;反观我们自己不论是否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多年的教育经历让我们爱国家爱家人爱朋友,沉甸甸的责任感让我们必须向生活低头,再繁重的工作也要咬牙坚持下来,为了柴米油盐,为了家人更好的生活,没有“六便士”,可能真的不行。
但有了“六便士”之后呢,书中主人公想成为的画家在毛姆心中可能只是一个梦想的代号,大胆猜测他想成为旅行家、成为诗人、成为音乐家……总之是内心深处对艺术渴望的化身;我们也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忘记了自己曾经喜欢读书、喜欢舞蹈、喜欢绘画,睡在我对面的姑娘学了十年民族舞,时至今日我依旧忘不了那个学院晚会中站在舞台中央翩翩起舞的画面,但工作以后她的扇子都忘记放在哪个柜子里了,眼中的光亮也慢慢没有了,但我始终相信在她的内心深处依旧有自己曾经起舞的光彩夺目的样子。
所以,不需要看破生活的真相,因为生活的真相太复杂,也不太需要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放弃一切去追逐生命中的热爱,只要你依旧抬头仰望,选择在日渐繁重的工作中挤时间去追寻梦想,那你已经是生活中的英雄了。不必自责,也不必懊悔,生活,本就是理想与现实的混合体;生活,本就同时需要月亮与六便士,认真生活,追寻梦想,这就是最接近于真实世界的“真相”了。
关键字: